栏目分类见证科技魅力:跨越百年相遇,胰岛素与GLP
你的位置:NFTb 官网 > Nuco.cloud中文网 >见证科技魅力:跨越百年相遇,胰岛素与GLP
发布日期:2025-01-22 13:41 点击次数:95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在传承与发展之间,科技助力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几百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糖尿病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糖尿病治疗理念与时俱进,推动着人类健康的发展。如今,临床可供选择的糖尿病治疗手段多样,科技成果为患者带来多重治疗获益。科技是如何改善糖尿病治疗的呢?让我们走进创新降糖药物的前世今生,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临床获益。百年前行,胰岛素与GLP-1携手向未来人类苦于糖尿病久矣,直到一百年前,胰岛素的发现开创了人类健康和糖尿病治疗的全新时代,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在于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缺陷的补充或替代[1-3]。胰岛素治疗历程同样推动了糖尿病治疗理念的更新,而胰岛素治疗在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治疗路径中始终保持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百年里,胰岛素制剂得到数次迭代与升级,疗效与安全性大大提高[4]。胰岛素为临床带来获益的同时,胰高糖素样肽-1(GLP-1)的发现及其分泌和作用的探索完善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GLP-1受体激动剂(RA)治疗的意义在于纠正T2DM患者肠促胰素效应受损及多重获益,自2005年起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GLP-1RA在糖尿病治疗路径中的重要地位愈加明确[5,6]。随着人们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深入,联合治疗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降糖药物作用各异,联合治疗能够实现机制互补、多靶调节、增效减副等作用。基于此,胰岛素与GLP-1RA在被发现后的百年迎来了首次相遇: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首次报道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可改善血糖,低血糖风险低,且避免体重增加的风险。这是因为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能够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但也会带来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GLP-1RA可以血糖依赖性地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减少能量摄入,有效发挥降糖和减重作用。GLP-1RA单独使用低血糖风险小,与胰岛素联用时可显著减少胰岛素的用量[7]。伴随着循证证据的积累,2014年ADA指南首次将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纳入T2DM治疗路径,指出必要时采用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其相较于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相当、低血糖风险更小、体重不增加[8,9]。风云际会,科技开拓创新降糖制剂联合治疗理念的临床实践为创新降糖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科学家们历经多年研究,发现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双组分能够通过独特配方和特殊工艺,在含有苯酚和锌离子的制剂中保持稳定和共存,互不干扰[10,11]。其中,德谷胰岛素为稳定、可溶的双六聚体,利拉鲁肽为可溶性七聚体,两单体分别与胰岛素受体和GLP-1受体结合,各自独立发挥其对应的降糖、减少体重增加风险等多重作用[12-15]。将二者联合于制剂中,能达到“一针多靶”的效果。2014年9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成为了全球首个上市的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2022年3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循证证据积累,造福中国临床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疗效与安全性经过了系统、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DUAL系列研究结果显示[16-26],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显著降低HbA1c 1.4~2.0%,改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以及9点血糖谱,HbA1c达标率高达89.9%,HbA1c<7%且无低血糖的安全达标率达85.7%,HbA1c<7%且无低血糖、无体重增加的复合终点达标率达42.1%。鉴于循证医学证据下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出色的疗效数据,国内外权威指南先后对其进行推荐,将其纳入治疗选择。●2017年ADA指南首次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纳入治疗选择。●2022年ADA指南指出,对于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起始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具有更强的降糖效果和持久性。对于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与优化基础胰岛素相比,转换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具有更强的降糖效果、低血糖风险低。在某些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可以简化复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202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指南指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胰岛素使用剂量相同或更低的情况下,降糖效果优于基础胰岛素,并且能减少低血糖风险,避免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2022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指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转换为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RA治疗,其可兼顾FPG和PPG,并能够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每日1次皮下注射即可实现全天控制血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强效、安全、便携控糖的新选择。随着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中国上市并纳入医保,深入临床,2023年,《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出台,对其适用人群、剂量调整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和使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进一步规范了创新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小结自胰岛素、GLP-1RA等不同机制降糖药物问世,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单一的胰岛素治疗,到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应用,再到如今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的研发上市应用,糖尿病治疗的历程可谓风云际会。科技开拓创新,新型降糖药物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为临床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权威指南与专家共识为药物的广泛应用添砖加瓦,以期为临床带来切实获益。专家简介杨艳 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内分泌专业曾赴美国犹他医院内分泌和糖尿病中心研修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血糖管理项目主要负责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考文献[1]https://umassmed.edu/dcoe/diabetes-education/patient-resources/banting-and-best-discover-insulin/.[2]de Leiva-Hidalgo A, et al. Am J Ther.2020;27(1): e13–e23.[3]Wysham C, Shubrook J. Postgrad Med.2020;132(8):676-686.[4]Hirsch IB, et al. Endocr Rev. 2020 Oct 1;41(5):733-755.[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315-409.[6]ADA. Diabetes Care. 2022;45(Suppl. 1):S1-S255.[7]ADA abstract. 2006;488-P.[8]ADA. Diabetes Care. 2014;37(Suppl.1):S1–S80.[9]ADA. Diabetes Care. 2017;40(Suppl.1):S1–S135.[10]Jonassen lb, et al. Pharm Res. 2012 Aug;29(8):2104-14.[11]Steensgaard, et al. Diabetes 2008;57(Suppl. 1):A164 (Abstract 552-P).[12]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 Aug;29(8):2104-14.[13]Knudsen LB, et al. J Med Chem. 2000 May 4;43(9):1664-9.[14]Degn KB, et al. Diabetes. 2004 May;53(5):1187-94.[15]Steensgaard, et al. Diabetes 2008; 57 (suppl. 1):A164 (abstract 552-P).[16]Harris SB,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 2017 Jun;19(6):858-865.[17]Gough SC,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 2015 Oct;17(10):965-73.[18]Buse J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4 Nov;37(11):2926 -33.[19]Linjawi S, et al. Diabetes Ther . 2017 Feb;8(1):101-114.[20]Rodbard HW, et al. Diabet Med. 2017 Feb;34(2):189-196.[21]Lingvay I, et al. JAMA. 2016 Mar 1;315(9):898-907.[22]Billings L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May;41(5):1009-1016.[23]Aroda V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Aug;7(8):596-605.[24]Philis Tsimikas A, et al. Philis Tsimikas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 2019. 21(6):1399-1408.[25]Weiqing W, et al. 2020 EASD. ePoster presentation 689 .[26]Pei Yu,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 2021 Aug 11.“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更多内分泌精彩内容?精彩资讯等你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